财务管理框架体系,财务管理五大体系

市面上关于华为财经的书籍和培训一向都很火热,人们试图从华为财经体系中寻找一些可以直接复制的做法。所谓“画皮画骨难画心”,任何试图以“拿来主义”,将财务管理直接复制的做法,未必能够在具体企业成功落地。任何管理活动(包括财务管理),都有适用场景

市面上关于华为财经的书籍和培训一向都很火热,人们试图从华为财经体系中寻找一些可以直接复制的做法。

所谓“画皮画骨难画心”,任何试图以“拿来主义”,将财务管理直接复制的做法,未必能够在具体企业成功落地。任何管理活动(包括财务管理),都有适用场景,只有抓住了管理的灵魂,才能真的落地执行。因此本篇来谈谈华为财经体系的管理灵魂。

财务管理框架体系,财务管理五大体系注意:以下图片均为本人阅读《华为战略财经讲义》和《华为财经密码》,以及相关资料,加上个人理解绘制而来,可能与华为实际存在差异。

华为蓝军和红军财经体系的背后

01

现代财务管理必须形成:“精细化核算-业务管控-业务推动”三位一体的框架。如图1所示,华为红军财经体系,是以财务共享中心SSC(会计核算),集团财经COE(业务管控),财经BP(业务推动)构成的。

图1

很多大型集团都是如图1所示搭建的,核算模块交给共享中心处理;集团财经负责对集团下属企业、事业部、项目组进行集中管控(需要集中管控的事项);财经BP则分设在各事业部、项目组,负责融入业务,推动业务。

华为这三大模块构成如下:

核算模块交给共享中心处理(SSC包括成都、深圳、马来西亚、罗马尼亚、毛里求斯和阿根廷共享中心,主要负责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);

集团财经COE(COE 包括定价中心、资金管理部、销售融资部、经营管理部、账务管理部、税务管理部、内控与企业风险管理部门、财务风险控制中心和子公司财经管理部,主要负责制度、流程、政策、监控和重大事项报告)负责对集团下属企业、事业部、项目组进行集中管控;

财经BP( 组织由各地区部、3 大BG运营商/企业/消费者、产品研发部门及平台部门的财经人员组成,主要负责快速整合并实施解决方案)则分设在各事业部、项目组,负责融入业务,推动业务。

如果只是华为财经体系只是“财务铁三角”,这就和很多企业没什么实质的差别。华为财经体系的灵魂之一,就是“红军”和“蓝军”。

2008年,任正非在《研委会第三季度例会上的讲话》提到:“在研发系统可以组成一个“红军”和一个“蓝军”, “红军”和“蓝军”两个队伍同时干,“蓝军”要想尽办法打倒“红军”,千方百计的钻他的空子,挑他的毛病。”

所谓“蓝军”,原指在军事模拟对抗演习中专门扮演假想敌的部队,通过模仿对手的作战特征与红军(代表正面部队)进行针对性的训练。华为的“蓝军”也与之类似。按照任正非的解释,“蓝军想尽办法来否定红军”。大白话解释,就是跳出财务看财务,并对财务体系进行审视和自我批评。

华为“红军”和“蓝军”财经体系如图2所示:

图2

目前华为财经有三个蓝军组织,分布于纽约、伦敦和东京。这三个蓝军组织负责进一步管控华为可能存在的风险。

纽约财务风控中心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形势判断,针对*治、经济、汇率以及贸易战的不确定性进行研究和预判。我理解纽约在蓝军财经体系中起到仪表盘的作用。

伦敦负责对财务策略和财务架构进行独立评估,以规则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,以法律宗旨的确定性应对*治经济的不确定性。我理解伦敦在蓝军财经体系中起到制动的作用(刹车)。

东京负责项目的经营问题。鉴于日本精细化管理的优势,华为在东京设置财经组织负责管理项目的经营和财务风险。我理解东京在蓝军财经体系中起到油门的作用。

如此,油门、刹车、仪表盘三者构成的体系,能够让红军的财经体系按照既定的预算目标,根据生产经营计划,不跑偏,最终达到既定的目标。

那么在华为的“红军”和“蓝军”财经体系中,我们探寻的什么财务管理的灵魂呢?

如果是“复制思维”,你可能说“华为这套财经管理体系(蓝军和红军的体系),绝大多数企业学不来”,或者说:“也只有华为有这个资金实力,可以在全世界布局蓝军体系”。这些观点,其实就是把财务管理当成一种可以直接套用的工具。

华为“红军”和“蓝军”管理的灵魂,我通俗总结为:跳出财务,以第三视角审视财务;站在战略财务层面,思考推动业务。

所谓“跳出财务,以第三视角审视财务”,不仅仅是从核算中跳出来,站在“精细化核算-业务管控-业务推动”的框架来思考财务管理,更多的是需要站在业务视角,让财务管理同时拥有三个功能:油门、刹车、仪表盘。它并不是你理解的企业内审(以内审视角来看企业财务)。

所谓“站在战略财务层面,思考推动业务” ,不仅仅是从财务融入业务,而是站在整个市经济市场中,以战略规划为指导,谋划财务管理可以嵌入的节点,实现在业务过程之中就可以推动利用财务管理工具为助力。它并不是你理解的外部咨询机构(以外部咨询机构视角来看公司业务)。

有人可能认为,以上两点总结起来就是跳出财务看财务,和很多人听过的在财务思维转型并无什么新意。如果这么理解,思维上是脱离传统核算思维,但是财务管理上可能仍然陷入“听过了太多的财管道理,依然做不好财务管理”的困境。

究其原因,是我们并没有寻找到,财务管理的灵魂。没有灵魂的财务管理,一切可能都是“装模作样”。

什么是华为财经体系中的管理灵魂?

“跳出财务,以第三视角审视财务”,此处落地的关键,是财务以第三方视角,以利益为牵引,利用好财务管理工具,平衡内部利益关系。

“站在战略财务层面,思考推动业务”,此处落地的关键,是财务以在长期战略出发,以利益为牵引,利用好财务管理工具,平衡公司内外的利益关系(公司与供应商、公司与客户)。

如何理解以上“平衡内部利益”和“平衡公司内外利益”?

财务管理的灵魂是平衡内外利益

02

财务管理的灵魂就是平衡内外部利益,大白话就是财务管理里就是基于利益,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。要理解这句话,先看图3所示内容。

图3

如图3所示,企业管理(包括财务管理),一切都必须基于利益进行规划。在很多时候企业管理,把思想作为一切的基础,因此围绕思想教育,进行企业文化建设,进行员工思想教育等等内容。要知道从公司的定义,我们就知道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,在此前提下,企业的管理活动都必须基于利益。

因此设定了利益,企业文化-组织力-制度和流程-激励”这条路径才能形成正向反馈。有了利益的考虑,才能让大家的思想围绕在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平衡上,然后加强个人能力建设,提升工作行动力,最终工作效率提高,实现正向激励。也只有对利益设计好,“战略-预算-过程控制-业绩管理”才能真正打通。也只有利益有了设定,精益管理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地形成财务报表上的改善,而不是通过精益生产,颁布了一系列文件,实施了作业标准,制定了作业考评,但是精益改善并没有带来财务数据上的改善。

华为财经体系之所以能够实现真的创造价值,我认为核心就是其对利益的规划做的比较好。华为是如何进行利益规划的呢?

很多人只知道华为的狼性文化,但是管理的灵魂其实是分钱文化,有人称之为华为的分钱之道(华为员工除了享有优于同行业的薪酬之外,还有奖金、分红、虚拟股)。

但是分钱也有门道,如何科学分钱,让分下去的钱,如同播下去的种子,给公司带来持续回报才是会分钱。

因为分钱不科学,导致内部利益没有平衡,出现公司各部门之间的“内耗”。其实公司之间的“内耗”(推诿、甩锅、不作为)表象是责任和权利分配不合理,实质是利益分配没有平衡。

华为是如何平衡内部利益的呢?先看图4所示内容。

图4

在图4中,集团层面的财务管理,实现放权(指挥权、决策权、拧麻花)和集权(资金管控权、内审、会计核算)并行模式,也就是该放权的一定放权,“让靠前线决策人员的听见炮声”,该集权的一定是站在风险层面进行“踩刹车”。但是如何让“油门”和“刹车”实现平衡,这对很多企业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。华为也称之为“拧麻花”,这只是拧麻花的一种。

在图4中,地区部和产品线之间存在利益博弈,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,也需要拧麻花。华为的做法是在产品线设置“地区奖金包”,在地区部设置“产线奖金包”。这样让地区部和产品线之间的利益博弈,在奖金包之间得到平衡。

以上是内部之间的利益平衡,公司内部之间的利益平衡没有做好,可能会影响公司运营,但是公司与外部之间的利益平衡,没有做好,则会影响企业的命运

以成本管控举例说明,我们经常遇到这种问题: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?

于是乎,财务人差不多都可以回答出以下几点:

1. 制定预算:企业应该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,包括各项支出和收入,以便更好地控制成本。2. 分析成本结构:企业应该对成本结构进行分析,找出成本高的项目,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降低。

2. 优化采购:企业应该优化采购流程,寻找更优惠的供应商和价格,并且在采购过程中进行谈判。

3. 管理库存:企业应该合理管理库存,避免过多的库存造成资金占用和浪费。

4. 提高效率:企业应该提高生产效率,减少生产成本,例如采用自动化生产线等。

6. 控制人力成本:企业应该控制人力成本,例如优化组织结构、提高员工效率等。

分析这些成本管控措施,看上起都很重要,但是落地起来并不一定带来真正的降本,或者降本的效果很小。因为这些措施,核心还是企业内部管理,内部管理改善,核心还是上面提到的设计好利益分配,以利益带动行为改善,最终带来生产效率提升。

我曾听过一堂“精益生产”的课,授课老师提出要让生产一线员工提升效率,只有一招即可,那就是把一切计时工资变为计件工资。同时在计时工资转为计件工资时,测算变为计件工资后,要保证计件工资不能比计时工资高,甚至要测算出某些员工在计件下如果超出一定量,则把这类员工单件价格降下来。如果企业管理都是这种模式,将会造成企业管理存在问题,员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矛盾,这种矛盾可能带来企业隐性成本的增加。这种近乎“压榨式”管理,带给成本改善是非常有限的,因为供应链端和客户端,企业如果都没有做好利润设置,通过近乎“内耗式”管理,带来的利润,可能是降本并不定能增效,可能长期来看,让企业形成了错误的成本依赖。

而真正的降本,则需要“从端到端降本”,这里的从端到端,也就是从供应商端,到客户端,从研发设计就从供应商和客户出发,到后续整个环节围绕客户利益展开,这种降本才能真的实现价值。

关于平衡外币利益,如图5所示,需要构建“内外部利益平衡”架构。

图5

如图5所示,内外部利益平衡,不能停留在嘴上,要落到实际行动中。那么财务在落地过程中,就需要利用财务管理工具(数据支撑、决策会议、全面预算、业绩管理考评),通过“内外部利益博弈破局路径”,最终较大程度上平衡各方利益。

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,成就百年企业,并不是表面上的企业文化和制度流程,一定是在内博博弈之间平衡内部之间的利益,在外部博弈之间平衡了内外的利益。同样财务管理,如果无法介入这两种利益的平衡中,很难谈价值创造。

很多时候,我们听到企业老板或者管理者说财务管理要落地。通过本文分析,财务管理要落地,首先是管理者本身要将“画饼”的利益落地,将利益分享思维落地为可执行的制度。其次财务管理者需要融入企业具体业务中,掌握“内外部利益平衡”的关键点,最后财务管理者需要在落地的过程中,构建如图5所示的决策路径图,让决策有效。

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'财务管理框架体系,财务管理五大体系'的探讨分享,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!如果大家觉得小编的文章不错的话,可以多多分享给有需要的人。

版权: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供存储服务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,了解详情>>

发布
问题